史语所百年建筑重焕光彩 东山柏园修缮活化后对外开放

活化

让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所享,让历史为群众所知

在走进西座建筑前,曹劲指着门上的牌匾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所题写的。“他得知我们在对柏园进行修缮之后,非常高兴,写了好几版,寄过来让我们挑选。”曹劲还表示,柏园的修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文旅厅、广州市政府以及越秀区各个单位的大力支持。首层的粤书吧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阅览场所。二层的展览介绍了史语所的故事,也让大家了解中国考古的初心。

在百年建筑里看得懂有收获

修缮是第一步,接下来更大的任务是活化。让百年建筑的风貌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走进来,看得懂,有收获,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秉持的工作原则。现在的柏园西座,一层粤书吧,市民可以走进来看书、休息;中间的大厅,未来会不定期举办讲座。走上二层,是《此虽旧域,其命维新》基本陈列,展现了国立中央语言研究所在广州的历史。“‘此虽旧域,其命维新’,是史语所在工作报告第一期里面用《诗经》中‘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这一句改的,来说明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的传统人文学术领域进行变革的使命,史语所后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不论是案头研究还是广泛深入的田野工作,都反映了对这种使命的坚持,从而奠定了今天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基础。我们展览用这一句作为标题,一方面是文有出处,另一方面也是对前辈学人这种学术精神和路线的追溯和传承。”曹劲说。

展览分“无中生有的志业——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语言研究所初创时期的研究工作”“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历史语言研究所(柏园)的保护和利用”三大部分。张羽告诉新快报记者,傅斯年曾在给陈寅恪的信中,认为史语所本是“无中生有”的志业;他还在《国立中央语言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提出,考古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东山创史语所设研究组

展览的一部分,详细讲述了史语所的创办过程。1926年底,傅斯年留学归国,立刻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科学长,并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他到校后,除主持文科发展之外,还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又为学校延聘了顾颉刚、罗常培、丁山和董作宾等一批知名学者,为进一步发展文史学科及培养人才,1927年3月,他提议在文学院内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并积极组织研究、编印刊物、招收研究生。这就是最初的“语史所”。杨振声、容肇祖、商承祚、罗庸、丁山、余永梁、黄仲琴等人,都是“语史所”的重要参与者。”张羽向新快报记者介绍道。后来,傅斯年提议筹备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3月,国民政府大学聘请傅斯年、顾颉刚和杨振声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委员。筹备之初,拟设立8个研究组,即史料组、汉语组、文籍考订组、民间文艺组、汉字组、考古组、人类学与民物学组及敦煌材料研究组。

东山环境优美,知识分子聚集带来厚重的文化氛围,是史语所选址柏园的重要原因。张羽指着展厅中间的地图,“看,三位筹备委员中,傅斯年、杨振声住在春园,如今是中共三大会址重要的纪念地;顾颉刚居住在启明马路;罗常培、丁山等人居住在龟岗。离得都特别近。史语所筹备之时,众位教授常常在东山的寓所中共商大计。”

在广州拟定安阳殷墟发掘计划

在筹备史语所时期,史语所的事业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历史学科和语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平,是当代学者研究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史语所与安阳殷墟发掘的关系时,张羽说,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于1921年仰韶遗址发掘,由中外机构合作进行;由中国的官方学术机构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自殷墟开始。殷墟的考古发掘计划,则在广州拟定。殷墟的第一次发掘由董作宾主持,他在此次发掘后撰写的《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初创时期的珍贵文献;1929年春,时任史语所考古组组长的李济主持了殷墟的第二次发掘。殷墟的发掘工作,不仅有了举世瞩目的发现,促进了田野理论技术的科学化,还建立了文物考古制度,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

傅斯年曾指出,研究所的学术方向“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史语所学人们,前往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进行民族学调查。与此同时,语言学研究与方言调查由史语所最先聘任的研究员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人进行。

走进最后一个展区时,张羽借助中央的柏园建筑模型向新快报记者介绍了史语所的内部构成:“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对比历史照片,确认了当时‘史语所’租用的是面积较小的柏园东座。但因为东座和西座三层目前为私人物业,所以我们这次修缮利用的是西座的一、二层。你看,当时的一楼左边,是会计事务人员的办公室,右边是人类学的工作室;二楼,有阅览室和研究员办公室;三楼则是所长办公室以及语音学实验室。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前面展示的迁入柏园后的第一次会议纪要得知的。”新快报记者还发现,模型上的阳台栏杆样式,与目前所见的建筑上的栏杆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修缮团队根据在此居住过的住户的回忆进行复原的。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2-11-05/doc-imqmmthc3344559.shtml

原创文章,作者:摘自网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5cov.cn/

本页面内容由网络采集 生成,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1606107060@qq.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